汽车工业
重工/船舶
石油装备
安防/智能系统
新能源/环保
冶金矿业
化学化工
五金配件
教育培训
旅游文化
近代时期中国,翻译文学的另外一个显著征象是,翻译文学不仅是翻译西洋作品,且相当部分也翻译东洋作品——日本人的书,或将日本人翻译的西洋作品加以转译。这是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,大大激发了中国人,使中国的一批开明人士欲从日本道路中引出中国的经验教训,而大批留日学生的出现,对中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交流,又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,对此,梁启超《论译书》一文道出了其中真谛: 日本自杉田翼等始以和文译荷兰书,泊尼虚曼孑身逃美,归而大畅斯旨。至今日本书会,凡西人致用之籍,靡不有译本,故其变法灼见本原,一发即中,遂成雄国。[6]大量日文翻译作品的涌现,自然对中国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与影响,胡蕴玉《中国文学史序》说:“日本文法,因以输入;始也译书撰报,以存其真;继也厌故喜新,竞摹其体。甚至公牍文报,亦效东籍之冗芜”,[7]说明了日本书的翻译对当时文坛的冲击与影响。近代翻译作品中,通过日文转译的西方(包括俄国)文学作品为数不少,这些作品往往先由日本人将英文(或其他欧洲语言)译成日文,而后中国译者再据日文转译成中文。如俄国诗人普希金的《上尉的女儿》,中译名为《俄国情史》,根据日译本《露国奇闻花心蝶思录》(高须资助译)转译而来;又如,《忧患余生》乃转译自日译本《犹太人之浮生》(二叶亭四迷译),而原作名为《该隐和阿尔乔姆》;再如,周树人的译作《月界旅行》《地底旅行》,均系法国科幻作家儒勒•凡尔纳的作品,但周树人是据日译本转译而成。包括当时文坛的一些小说创作,有些也是据日译欧美和俄国作品而写成,如罗普的《东欧妇女豪杰》即是一例,先将欧洲(俄国)作品中的豪杰事迹据日译本翻译出来,同时揉入中国的色彩与成分,于是便成了中国式的“东欧女豪杰”了。这种一转再转的所谓“创作”(其实是“变相的翻译”),许多都走了日译本的“捷径”,对促进中外文学交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。
近代翻译文学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,它向人们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,可以这样说,“五四”前,外国主要的著名作家几乎都有翻译,如英国的莎士比亚、丁尼生、拜伦、雪莱、华兹华斯、胡德、司各特、狄更斯、笛福、斯威夫特、王尔德、柯南•道尔,法国的大仲马、小仲马、雨果、莫泊桑、龚古尔兄弟、凡尔纳,德国的歌德、席勒、海涅,西班牙的塞万提斯,美国的斯托夫人、马克•吐温、朗费罗、华盛顿•欧文,俄国的普希金、莱蒙托夫、契诃夫、屠格涅夫、托尔斯泰、高尔基,波兰的显克微支,匈牙利的裴多菲,挪威的易卜生,丹麦的安徒生,印度的泰戈尔。这些作家的诗歌、小说、戏剧的引进,大大地开拓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。读者不仅从中了解到世界各国的自然风光、风俗民情,以及众多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,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示和教育,而且也从翻译文学中学到了许多新的艺术方法和表现技巧,从而为小说创作的近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艺术借鉴,并为现代作家的脱颖而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“五四”时期一批著名的作家如鲁迅、周作人、郭沫若、郑振铎、冰心、庐隐、郁达夫、茅盾,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近代翻译文学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