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工业
重工/船舶
石油装备
安防/智能系统
新能源/环保
冶金矿业
化学化工
五金配件
教育培训
旅游文化
这个时期有许多学者提倡从事翻译工作,从他们的翻译活动中可见晚清文学译事之一斑。如梁启超早在1896年就发表了提倡翻译的文章《论译书》,继之又提倡翻译政治小学,并亲自翻译了《佳人奇遇》等。这位力倡“小说界革命”的主帅,更是受日本影响,从日本变法维新的成功中悟出了小说的作用,他在《译印政治小说序》中说道:“彼美、英、德、法、奥、意、日本之日进,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。英名士某君曰‘小说为国民之魂’,岂不然哉!”可见,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,以及伴随这一成功而发生的文坛变革——小说的重要作用,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文坛,导致发生了梁启超首创、开明人士群起响应所形成的小说界革命。“小说界革命”没有一味仿效日本文坛的小说创作现状,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有所选择地鼓吹政治小说。但是,另一方面,梁启超将小说的作用提高到了可以新道德、新宗教、新政治、新风俗、新学艺、新人心、新人格的高度,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,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封闭体系,无疑是一大冲击。自此,有意识地吸收外国文学,成了一种风气或时尚。同时,文学本身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剧变,民族忧患意识和苍凉悲壮格调,逐渐成了文坛的一大“景观”,这是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近代(甚至现代)的重要标志。梁启超提出的所谓“写实派”、“理想派”两种概念,也有受日本文坛影响的成分,而非纯出于欧洲的写实主义(现实主义)与浪漫主义。
严复则在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上颇有见树,有《天演论》、《穆勒学名》、《原富》、《法意》、《社会通诠》、《名学浅说》等,这些译作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此外严复在翻译标准问题上首创了“信达雅”。1897年,严复、夏曾佑在《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》中提出:“欧美、东瀛,其开化之时,往往得小说之助。黄遵宪曾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日本国的参赞,在日本呆了四年多时间,此期间,他的所言所行,所撰所著,均与日本文化(与文学)交流有关,某种程度上可以说,他为近代中日文化(及文学)影响与交流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。在日本期间,黄遵宪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,其中包括政治家、学者、诗人、书法家、医生、僧侣等,他与他们或过从甚密,或诗文往来,一时间,使中日文化交往呈现热况。读《日本杂事诗》,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黄遵宪与日本友人往来与结下情谊的记载,同时也能了解到日本历史与自然山川风貌,有助于对日本的认识。另一位在中国早期翻译史上曾大书一笔的是林纾,他一共译出一百七十余部作品。尤其是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一经问世,风行海内,严复曾盛赞到:“可怜一卷茶花女,断尽支那浪子肠”。其它的还有《黑奴吁天录》、《块肉余生记》等英、法、德、俄、美、日、挪威、希腊十几种语言文字的译作,他通过这些译作撒播了新文学的种子。此时期较著名还有以翻译侦探小说著称的周桂笙,译拜伦、雨果作品闻名的苏曼殊,开创近代白话翻译先例的伍光健,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。
(本文由作者提供,中华文史网首发,引用转载,注明出处)
[1] 《周礼•秋官•序官》贾公彦疏。
[2]郑振铎编:《晚清文选》,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,第578页。
[3] 《论世变之亟》,《严复集》第一册诗文(上),中华书局1988年版,第2页。
[4]绍介新书:《福尔摩斯再生后之探案第十一、十二、十三》,《月月小说》第1年第5号(1907)。
[5] 《新中国未来记》第四回著者按,阿英编:《晚清文学丛钞•小说一卷》上册,中华书局1980年版,第61页。
[6]载《时务报》《变法通议》(1897)。
[7] 《南社》第八集。转引自《中国历代文论选》第四册,第444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年版。